施平文集pdf下载

施平文集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施平文集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0-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一位富有民族和历史责任感的百岁老人,在其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始终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栉风沐雨,不屈不挠,斗志昂扬,恪尽职守,对祖国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以至整个人生。
  《施平文集》是他用百年历程挥就的华彩篇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和历练深久的人生哲学,也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折射了党和国家不平凡的历史发展进程,读后发人深思,催人前行。
目录
自序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敬读《施平文集》
第一编 难忘的岁月
六十春秋风和雨
写在前面
一、风暴洗礼
(一)告别大姚
(二)血染滇池
(三)少年漂泊者
二、救亡浪尖
(一)赴京请愿
(二)低谷追求
(三)“一二·九”狂飚
(四)两见蒋介石
(五)被捕入狱
三、战争风云
(一)浙南烽火
(二)护送韬奋
(三)壮丽画卷的底色
(四)智取大同镇
四、火红年代
(一)旭日红似火
(二)胜利中的倾斜
(三)圣地取经
五、激流漩涡
(一)校园波涛
(二)高产旋风
(三)狗尾巴草与麻雀
(四)破晓前的星光
尾声
铲除汉奸
我在庆元参加革命斗争的回忆
我在云和、庆元参加革命斗争的回忆
抗战中农村高利贷的空前猖獗与扩大
永远怀念南通人民——忆在南通县的艰苦斗争
东南保麦斗争胜利经过
第二编 在北京农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岗位上
北京农业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情况和体会
在北京市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发刊词
发挥高等农林学校的科学研究力量为农业合作化服务
更努力地向老专家学习更快地成长为专家
为科学家创设必需的工作条件
明确目标,努力学习,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对北京农业大学入学新同学的报告
加强生产劳动提高教学质量
领导农业生产的干部要学习农业科学
农业经济系教学工作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商榷
十年来高等农业学校培养农业经济科学人才的情况
教育也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上海师范大学科学报告讨论会开幕时的讲话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一九七九年上半年工作报告
在上海师范大学党员代表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在新长征拔锚起航的时候——祝二十八周年校庆
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努力把学校办好
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看法
思想路线上的“夹生饭”问题必须解决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
在王申酉平反昭雪大会上的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词
团结奋斗 争取更优异的成就
在全校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关于我校领导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检查小结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二大”文件
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批判康生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破坏
党啊,您是青年学生前进的灯塔
关于民主推荐中青年干部和调整学校领导班子问题的讲话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小鸟怎样才能在天空翱翔
在改革时代学雷锋
改革开放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必由之路
第三编 关于知识和知识分子问题的理论思考
知识分子的历史运动和作用
知识分子的定义、特点和范围
关于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问题
论知识分子的历史运动和作用
关于知识分子的几个理论问题
我国知识分子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中国文字的形成与知识分子的产生
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经验教训
党的正确领导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意义
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
学习《邓小平文选》中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是知识、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把知识变成建设新世界的巨大力量——纪念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三百六十五周年
附:知识和知识分子问题
第四编 永远的怀念
“一二·九”时代的学生怀念费巩教授
管文蔚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纪念刘瑞龙同志百年诞辰
海粟,我呼唤你
共事五载 风雨同舟
第五编 走进大西北
我的西北之行
绿色的回忆
悠然过积石
黄河母亲
酒泉的故事
天下黄河第一桥
足踏飞燕铜奔马
嘉峪关诗情
敦煌旧事
艺术宝库——莫高窟
鸣沙山
甘肃风情画
从敦煌到哈密
不到新疆,不知……
火焰山与玄奘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交河古城冥想
葡萄甜 姑娘美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遐想
瑶池之会
白杨沟风情
军垦第一犁
哈密油田
壮丽的冰川
沙漠“西子湖”
名城喀什噶尔
千古烟尘忆英雄
西域大都护
香妃墓
《突厥语大辞典》和它的作者
玉素甫与《福乐智慧》
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过客
附录一 中国农业大学的开拓者——施平
附录二 勇于改革锐意创新——施平同志在华东师范大学
施平履历
编后记
前言
  前言
   我今年一百岁,华东师范大学为我出版这本文集,我十分感激,深致谢意。我出生于清末民初的1911年,即宣统三年。我在学生时期原名叫施尔宜,离校后,做地下革命工作,为避开国民党特务注意,改名叫施平。
   从1911年迄今的这一百年,是极不平凡的一百年,是天翻地覆的一百年。我们这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曾位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强大国家,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逐步变成了一个任人宰割、欺凌的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故每一个中国人出生后,就肩负着救亡图存、复兴祖国的重大责任。1926年我在云南昆明上中学时,接受了第一次大革命的启蒙和教育,但深刻地刺激我、启发我、决定我人生方向的是蒋介石、国民党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的罪恶行径;我的老师、同学被杀害流淌的鲜血流到我的心灵中,教育我痛恨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从此,我这个小小“土拨鼠”,“在井岗山远远的灯光引导下”,“匐伏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东拨土、西拨土,种鲜花,去杂芜”,在历史的风口浪尖,走过了军阀战争时代,蒋介石、国民党的反革命统治时代,全程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以身许国、前仆后继的坚强战斗,终于战胜了国内外敌人,我们民族终于在沦亡中得到挽救。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声音震动了全世界,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面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继之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奋斗,走过了曲折、复杂的道路,克服了种种阻碍和重大错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牺牲,终于在邓小平理论旗帜下,走上了复兴、富强的大道。但我们要弃掉“初级社会主义”的“初级”的帽子,成为一个完善、富强、民主、法治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还需要我们保持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继续作长期奋斗。但道路是不可逆转的,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能达到的。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复兴之路,路在何方?路在人才。人才的根基在于教育,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民族兴。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丰富智慧的民族。我们不缺人才,缺的是对这一事物的理念。眼下需要有一个对这一事物的开拓、培育和激励的社会生态。随着这一社会生态的进步,必定会涌现出一大批知识精英、引领并推动民族的复兴大业。我衷心祝愿华东师范大学培育出更多的精英人才,为民族的复兴大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趋利避害,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不二法门。我们的老同志、老革命写出自己的经历,不只是为了回顾往事,更是为了开拓未来。我想,我的这本文集也能起到相关的微薄作用。
   最后,我还要说一句,为这本文集的筹划、汇编和成书,深深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党政领导的鼎力支持;同时,深深感谢袁运开等多位老同志的热情鼓励,深深感谢为编印这本文集付出大量辛劳的汪祥云同志、包汉中同志、郭为禄同志、宋坚之同志。在文集出版过程中,华东师范大学有不少我所熟悉的同事、挚友和老师十分关切,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档案馆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出版社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精彩书摘
  从祖国东海之滨的上海,飞往西部边陲的乌鲁木齐,其东西的中心点,恰好是甘肃省的省会——兰州市,如果从兰州由北向南划一条直线,东西方距兰州市大约都是1100公里,刚好把祖国大地分为东西两半。站在兰州市最高点—白塔山三台阁上,可以看到广阔秀丽的兰州市全景。引人注目的黄河,像一条黄色的巨龙,由西向东穿市而过,奔向遥远的东方。兰州以西,是高山、大漠干旱地区,居住着游牧人民;以东是平原湿润地区,居住着农耕人民。两地文化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孕育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形成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兰州又是历史的见证人,是观察祖国历史演变的一扇大门。我们走在兰州的大地上,就能深切地感觉到透过历史的尘封,车队、马队、骆驼队纷至沓来。我们登上黄河岸边鼓鼓的牛皮筏子,就能清楚地听到浮渡东来西往的历史涛声,隐隐之中,我们仿佛见到张骞、班超、玄奘……西去东返的背影,看到远方的鸠摩罗什、马可•波罗、古罗马帝国的使者西来一路的风尘仆仆而又欣欣然的容貌。他们,正是无数的他们踏出了一条千古绝唱的“丝绸之路”。白塔山是兰州市区主要的景点之一,位于黄河北岸,是与黄河平行的一扇屏风,形似一头猛虎,可以挡住北方大漠吹袭来的寒风。立在市区最高点白塔山的三台阁上,可以俯瞰市区全貌。山脚下是一片开阔的地面,宽不过500米左右,好像是嵌在黄河与白塔山之间的一条彩带,向南展开,一望无际。百万以上的人口,主要居住在市区,夜晚在三台阁上观看夜市,灯光一片,十分壮观。市中心的商业区,更是辉煌,如今的兰州已由解放前蒙在灰沙中的灰色破旧小城变为一座现代工业城市了,一些现代化基础大工业已经建立起来,它仍然相袭担负着千年东西交通的咽喉重镇地位,但它不再靠驼、马为交通工具,而已为四通八达的火车、汽车、飞机所代替了。这就是历史飞奔前进的足迹。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建设,除物质建设外,同时要有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的范围很广,但对环境的美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兰州市的环境建设中,白塔山的建设当然是主要的。解放以后,甘肃省市领导对白塔山景点的建设就很重视,修缮房屋,整理道路,栽种花草,都付出了很大的力量。但有一个问题,直到近年才找到正确途径予以解决,这就是山地绿化种树植草的问题。旧中国的白塔山除建筑物等日益破旧、损坏外,整个一座山成了光秃秃的荒山。由于山陡,土石不断流失,无法种树植草。直到胡耀邦同志来到兰州视察,面对山高无水问题,他建议:在无法引水上山或打井取水的条件下,可以从山下埋水管引水上山,进行喷灌,这样,则全山各部都能种树植草。在种树植草都不可能的光石头上,可种爬藤植物。至于经费问题,只要充分认识到让白塔山披上绿装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不难解决。在胡耀邦同志的建议下,让白塔山披上绿装的理想很快就实现了,全兰州市人民长久埋在心底的一大愿望终于实现了。1987年我们登上白塔山时,小树已经长到有一人多高了。在水管喷灌之下,草木都长得郁郁葱葱。我听到这件事过程的介绍,看着葱绿的白塔山,感到胡耀邦同志做了一件大好事,造福于兰州市世世代代人民,造福于千千万万旅游者。这一件具体的事情,使我进一步思念胡耀邦同志。在胡耀邦同志任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时期,我任华东青年团工委书记,和他交往、接触较多。那时我们觉得耀邦同志的特点是,对问题看得深、看得透,思想开阔,实事求是,抓问题果断,一抓到底。他坚持真理,无所畏惧,和大家相处时平易近人,有说有笑,严肃中带有幽默感,是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深得大家的尊重和拥护。我在游白塔山的过程中,面对绿化的成功,以小见大,种种旧情往事,不停地在我心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