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pdf下载

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0-05-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本书历述了新中国70年来在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探索,读了此书你能品读出党和国家取得辉煌成就的不易,了解新中国如何从一穷二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解国企在新中国工业化道路上发挥的作用,了解与个人相关的低保、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健全与完善,了解相对于西方模式来说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内容简介
  作者以全球视野,纵观近百年来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曾走过改革开放的道路,通过跨国比较研究证实,成功的案例并不多,以此挑战“改革开放万能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缺乏依据,提出一个国家的改革开放成功要有前提条件。这也是本书重点论证的问题。作者以改革开放后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为典型案例,通过翔实的数据、丰富的文献资料,客观记录新中国70年风雨兼程、奋发图强,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农业国转型为工业国,从工业国变为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现代化之路。作者以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改革开放必须具备有基础性国家能力的有效政府为前提条件,并进一步探讨了体现国家能力的七个方面的基础性能力。作者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研究有关国际竞争、国家能力、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作者阐释了中国崛起并迅速赶超西方的制度优越性,有力批驳一些西方学者不断唱衰中国、制造各种版本“中国崩溃论”的偏见,提出中国学者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中不能亦步亦趋跟随西方理论,缺乏对世界和中国问题的独立思考。
作者简介
  王绍光,1954年生于武汉。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康奈尔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教于武汉堤角中学、耶鲁大学政治学系,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著有《理性与疯狂: 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 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挑战市场神话》《 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 民主四讲》《 祛魅与超越》《抽签与民主、共和》等。
目录
编委会人员
“中国道路”丛书总序言
导言
第一章 启示:国家能力与经济发展
世界上很多国家(地区)都曾进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成功需要具备的条件
国家能力与东西大分流
国家能力与中日大分流
小结
第二章 奠基:从旧中国到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前的国情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1949—1978年)
小结
第三章 探索: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前三十年到后四十年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探索
改革开放后四十年的探索
小结
第四章 调控:从计划到规划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小结
第五章 支柱:国企与工业化
新中国的起点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949—1984年[21]
从工业国变为工业大国, 1985—2019年
小结
第六章 方向: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缩小不平等
降低不安全感
小结
第七章 跨越: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
附录: 从历史和比较视角看“大饥荒”
“中国道路”丛书
前言
  “中国道路”丛书总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以来,中国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努力寻求既发挥市场活力,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势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的崛起。怎样将中国的发展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体系,让世界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怎样正确总结改革与转型中的经验和教训?怎样正确判断和应对当代世界的诸多问题和未来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都是对中国理论界的重大挑战。
  为此,我们关注并支持有关中国发展道路的学术中一些有价值的前瞻性研究,并邀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中国发展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我们将组织编辑和出版反映与中国道路研究有关的成果,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的系列丛书。
  “中国道路”丛书的定位是:致力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模式的研究和理论创新,以此凝聚社会共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立足中国实践、通达历史与现实、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学派的形成;鼓励和支持跨学科的研究和交流,加大对中国学者原创性理论的推动和传播。
  “中国道路”丛书的宗旨是:坚持实事求是,践行中国道路,发展中国学派。
  始终如一地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总结中国经验、探讨中国模式,应注重从中国现实而不是从教条出发。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方向,都离不开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纪奋斗历程中反复证明了的正确认识路线。违背它就会受挫失败,遵循它就能攻坚克难。毛泽东、邓小平是中国道路的探索者和中国学派的开创者,他们的理论创新始终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同时因应世界的变化。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他们从来不生搬硬套经典理论,而是在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摒弃无所作为的思想,拒绝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只有实践才是真知的源头。“中国道路”丛书将更加注重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体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鲜明特点。
精彩书摘
  世界上很多国家(地区)都曾进行改革开放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强大的军事与经济挤压,很多国家都曾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希望实现现代化。19世纪中叶,埃及总督萨义德(Mohamed Said Pasha)开始进行土地、税收、法律方面的改革,创办了埃及银行,兴建了第一条准轨铁路。奥斯曼帝国在崩溃之前(1923年),进行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改革。在伊朗,巴列维王朝的缔造者礼萨汗(Reza Shah,1878—1944)曾仿效西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兴建伊朗纵贯铁路,创办德黑兰大学,进行国会改革,等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继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后,又推出清末新政,改革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等各个领域。上述改革开放都没有成功。只有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日渐强盛,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过去40年也不乏类似的例子。1980年,土耳其宣布开始经济改革。同年,东欧国家也相继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喀麦隆、冈比亚、加纳、几内亚、马拉维、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尼日尔、坦桑尼亚、扎伊尔)都开始改革,印度也进行改革。1983年,印度尼西亚进行经济自由化的改革。1986年,越南开始革新开放。同年,戈尔巴乔夫开始“新思维”导向的全方位改革。20世纪80年代末,一批拉美与加勒比地区国家进行结构改革。到1989年、1990年,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和东欧那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彻底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转型。上述改革有的比较成功(如越南);有的经过多番试错,才慢慢走上正轨(如印度);大多数是失败的,有些还败得很惨,比如东欧的某些国家。
  图1.1对比了中国与苏东国家的经济增长态势。如果以1985年为基点,到2018年,中国的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7倍,对比这些国家,可谓一骑绝尘。苏东国家中,表现最好的土库曼斯坦,是一个油气资源排名全球第四,人口却与深圳宝安区差不多的国家。其余25个国家中,只有6个国家的人均GDP在这33年里增长超过了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