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pdf下载

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5-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推荐理由1:国内首部全面、生动讲述“幼小衔接”的亲子养育手记,让父母不再为孩子“幼升小”焦虑和彷徨的最佳读本。


  推荐理由2:最受年轻父母推崇的早教专家付小平,深情讲述陪女儿幼小衔接的点滴故事。

  推荐理由3:该书是亲子家教类畅销精品《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作者的最新力作!

  推荐理由4:中国青年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父母世界Parents等二十家权威媒体重磅推荐,朱永新、蔡笑晚、沙拉、林怡、刘建国等著名教育专家都在读!

  “幼小衔接”关键期,每个家长都不应旁观,请与孩子一起幼小衔接!





海报:


内容简介

  漫漫人生路,最关键的就那么几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每个孩子人生路上的关键期,也是年轻父母无法轻易把握的敏感纠结期。面对“幼小衔接” ,家长朋友将何去何从?好爸爸付小平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在成长路上的关键期,给了孩子最需要的心灵陪伴。在本书中,他细腻地分享了自己陪伴女儿一起成长的点滴感人故事,将“幼小衔接”这件家事娓娓道来、和盘托出。他又结合自身十多年教育工作的真实体悟,将“幼小衔接”这个社会难题抽丝剥茧、逐一求解。

作者简介

  付小平,复旦大学博士,知名亲子教育专家,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新浪育儿名博博主,《北京青年报》和《孩子》等多家媒体专栏作家。著有畅销精品《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把孩子温柔地推开》等。付小平认为养育孩子是父母终身的事业,相信孩子成长最需要的爱就是父母的心灵陪伴。作者以专家的角度,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天下父母分享自己养育孩子的理念,深受年轻父母的推崇。


作者多年来致力于儿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研究、咨询和培训工作,为全国数千所示范幼儿园、知名小学的家长和老师做过相关培训,曾接受《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东方早报》《现代快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等多家大型媒体采访,并在《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东方早报》《家教》等报刊发表过多篇教育类文章。

目录
专家、媒体赞誉
自序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终身事业
PART 1 幼小衔接,绕不过的一道坎
幼小衔接,家长知多少
幼小衔接,孩子知多少
理性择校,不要折腾孩子
“幼升小”面试,减少恐惧才能从容应对
PART 2 充分准备,才能有效衔接
家长做好准备,孩子才更从容
心理准备,最重要的入学准备
“零起点”教学,不等于“零准备”入学
精心打理,打造全新的家庭学习天地
如何让“第三学期”过得更有意义
别让孩子“伤”在开学季
PART 3 养好习惯,才能顺利衔接
养成好习惯,从餐桌开始
睡眠有保证,不会“铅中毒”
生活能自理,独立性才会强
时间会管理,作业不拖拉
规则能遵守,纪律有保证
听课要认真,学习才轻松
老师不可怕,发言要主动
PART 4 提升能力,才能自信衔接
自控力,孩子自我成长的“秘密武器”
独立思考,从学会质疑和反问开始
学会提问,是主动学习的“敲门砖”
学会情绪管理,不只是在发泄
共情能力,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朋友圈”,最强大的心理能量场
PART 5 塑造性格,才能开心衔接
自尊,源于自我价值的积极体验
责任心,在主动承担中得到增强
学会合作,别让自己成为“局外人”
懂得感恩,才不会以“自我”为中心
尊重别人,赢得更多尊重
搞笑大王,生活的“调味剂”
积极乐观,释放无限“正能量”
PART 6 迈入小学,才是关键衔接
利用“学习准备期”,
小学前半段,重点关注三件事
别让孩子伤在分数上
语文学习,先“识”后“写”
数学学习,先“数”后“算”
英语学习,先“听”后“说”
阅读,如何才能变“悦读”
家庭作业,到底该如何辅导
教师节,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
家校互动,助力成长
后记
媒体评论

  爸爸妈妈,千万不要等到入学前才来谈衔接的事,付小平老师让你弄懂一个道理:幼小衔接需要6年的时间来准备,更让你看清衔接的方方面面在哪里!
  ——妈咪Jane,知名亲子专家,“父母堂”微信公众号创建人



  学者+父亲不一定等于好父亲,但当学者+父亲再加上100%的爱和责任时,一个好爸爸就诞生了。付小平就是这样一位父亲。这些因素更让他的书不是理论的说教,也不是琐事的堆砌,可以让家长通过一个个真切的故事感悟到教育的真谛!
  ——樊未晨,《中国青年报》资深教育记者



  这本书充满了非常实用的知识点,能够帮助父母很容易地解决孩子“幼升小”阶段出现的各种难题。从这一点看,本书更像是一本朴素无华而又全面实用的教育指南和方法手册。
  ——孟庆伟,《北京青年报》资深编辑

前言
  自序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终身事业
  养育孩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每一位父母的重要职责,正如美国慈善家罗斯·肯尼迪所说:“照看孩子不仅是一种爱与责任的表现,也是一项职业,就像世界上其他任何令人尊敬的职业一样,它充满乐趣和挑战,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养育孩子就是父母的终身事业,真的需要我们用心。前半生用心,后半生省心;前半生省心,后半生伤心。如果父母能够用心陪伴孩子成长,孩子终将受益一生。
  女儿的出生,改变我的人生
  我的女儿伊伊的出生,算得上是改变了我的人生。因为女儿,我做出了两次重大的人生抉择。第一次是7年前,伊伊出生前一个月,我辞掉了一份在很多人看来非常有前途的工作。这份工作职位不错、收入很高,但我还是决定转行从事教育。因为我想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女儿的成长,而我当时的工作经常需要出差。伊伊妈妈怀孕期间,我周一到周五经常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周末也时常加班开会,这种工作状态对一个即将有孩子的爸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两年前,就在伊伊即将上幼儿园大班之前,我再次辞去高薪职位,希望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陪伴女儿度过幼小衔接这个关键阶段。同时,为了让更多家庭和孩子受益,我开始潜心从事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和培训,通过为多家报刊经常写专栏、不断创作家教书、在各大育儿网站答疑解惑和到全国各地演讲等方式,为家长传播科学的育儿知识以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育儿经验。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影响到一部分父母,我很欣慰。
  养育孩子,切忌外包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进入小学才是学习的真正起点。从幼儿园以玩为主过渡到小学以学为主,孩子的角色将发生根本改变。幼小衔接,既是每一个孩子人生之路上的一次重要考验,又是令大多数父母无法回避的一项重大挑战。无论如何,幼小衔接之路上,孩子都离不开父母的用心陪伴。
  我曾经看到一则题为“富妈替女请家教开近10万年薪”的报道,福州一位妈妈开出高薪,月薪7000元、年终奖1万,还包吃包住,为上小学一年级的幼女请全职家教。她要做生意,没有时间教育女儿,希望请家教全面负责孩子的教育。
  虽然大多数人不会像这位妈妈一样高薪聘请全职家教,但是抱持这种心态的父母也许不在少数。因为没有时间,所以有些父母干脆花钱请人帮忙养育孩子或者把孩子交给老人,自己则优哉游哉地当起甩手掌柜。身处如今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为了事业可以不顾家庭、为了财富可以不管孩子,早已不足为奇了。
  这是一个分工越来越细、外包越来越流行的时代。对于企业,研发可以找外包,生产可以找代工,销售可以找经销。对于个人,吃饭可以到饭店,婚礼可以找代办,酒后可以找代驾。在一切都可以外包的思维模式下,一些父母开始学会外包养育孩子的任务,护理可以找保姆,学习可以找家教,玩耍可以找游戏。
  身为父母,既有抚养孩子的义务,更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即使传统的“养”可以用金钱外包给别人,现代的“育”也绝不是靠外包就能彻底解决的。这就要求父母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当然,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的关注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哪个阶段,父母都不能把所有的养育任务全部外包给别人。
  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任务
  何谓养育?养育就是父母促进孩子发展的一系列行为和互动。总体来说,养育孩子,父母有两大基本任务,一是和孩子建立亲密感;二是塑造和调整孩子的行为。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阶段,父母都应该是主角,不是配角,更不能缺位。
  从出生到2岁,父母既要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即生理的发展,又要关注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对于吃喝拉撒等护理方面的事情,我们可以请人代劳。但如果父母希望跟孩子之间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就只能靠自己多跟孩子互动、敏感地回应孩子、积极地表达情绪等。这些工作是永远无法外包给别人来完成的,而需要自己多花时间和精力陪伴、照顾孩子。
  从2岁到6岁,父母不但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更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培养和习惯养成。在这个阶段培养的性格、养成的习惯,将影响孩子的一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从2岁左右开始就逐渐学会遵守规则,逐步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因此,父母需要像教练一样养育孩子,提高孩子在自我控制和社会关系把控方面的能力;开始帮孩子制定规则并执行,这个阶段对孩子的爱就是手把手教给他们规则和要求。当然,父母建立的规则也需要跟孩子逐渐提高的能力相匹配。所有这些,都是别人无法替父母完成的。
  从6岁到青春期前后,父母不但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更要关注孩子的品格培养和价值观塑造。孩子到了6岁左右,自理能力大大提高,行为上表现得更加独立。因此,父母要为他们建立起一种生活方式,教给他们价值观和道德观,并逐渐让孩子确立自己的人生观。而在品格和习惯培养方面,父母的身教胜过言教。说给孩子听,不如做给孩子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希望孩子具备的自己要先具备。在价值观引导方面,父母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些更是无法靠别人来完成的。
  完整的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等四个方面。家庭教育在整个体系中处于首要的位置,学校教育处于主导的地位,社会教育是外因,自我教育是内因。
  因此,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奢望老师能全部取代父母的角色,更不要认为学校和教育机构能代替家庭。如果说学校主要教孩子知识、技能,那父母更多的责任则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公民。如果父母没有在小时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那么终有一天他将不得不被别人教育。
  用心陪伴,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教育的前提就是孩子和父母形成亲密的互动关系和稳定的依恋关系,彼此信任、坦诚沟通。只有这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要做到这些,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绝不是仅靠金钱就能解决的,更需要的是时间。
  其实,孩子最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并不是我们买的很贵的礼物,而是我们的用心陪伴。孩子最在乎的不是我们在他身上花了多少钱,而是在他身上花了多少时间。因此,我们要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多花金钱在孩子身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的用心陪伴才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和不断学习的父母,目前来看应该还不是大多数。关于如何做父母,我们似乎更愿意沿用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观念和方式,或者干脆闭门造车、不愿学习和改变、不愿交流和探讨。然而,目前的养育环境和社会发展跟几十年前相比已有天壤之别,如今的孩子也早已不像几十年前的孩子那么容易应对。
  父母成长一小步,孩子人生一大步
  当然,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老师曾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孩子的人生就可能会有更多的弯路要走。
  好父母绝不是速成的,都是在不断学习、勇于改变、自我成长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父母要更好地伴随孩子的成长,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养育观念和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只有当父母不断自我成长,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帮助孩子成长。父母成长一小步,孩子的人生就会跨越一大步。
  在养育孩子7年多的时间里,我逐渐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还算比较称职的好爸爸。伊伊刚出生时,是我换的第一块尿布,当时整整花了我10分钟。几个月前,我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同样是我换的第一块尿布,就只用了几十秒钟。现在只要我在家,基本上每次都是我来换尿布。跟之前相比,我现在的工作节奏不是太快。平时晚上只要在家,基本由我负责伊伊的作业辅导,尤其是数学,我比较擅长找到解题的方法,辅导功课比伊伊妈妈更有效率。周末如果有时间的话,我通常会带伊伊去公园或其他地方玩上一整天。
  陪伴孩子,已经成为我人生的一大乐趣和享受。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又重新过了一回童年。我们小时候玩具很少,环境也和如今大不一样,通过陪伴孩子,我觉得自己又重新体验了一遍童年的快乐,我会在陪孩子玩游戏时欢呼雀跃,也会在给孩子讲绘本时眉飞色舞。这些愉快的经历和美妙的记忆,在我去年创作的两本亲子教育图书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记录。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风格
  去年9月,当伊伊正式入学以后,我逐渐发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也有很多相关话题可以探讨。虽然在《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一书中,有一节专门探讨幼小衔接这个主题,但是当伊伊真正进入小学后,我再回过头来细想,才发现要让孩子顺利衔接,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从很多方面着手准备,比如让孩子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升自我控制、独立思考、情绪管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懂得感恩、敢于担当、善于合作、幽默搞笑等方面的性格。
  进入小学的第一个学期,就是对上述几方面准备工作的全方位检验。父母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入学后的表现。虽然幼小衔接主要集中在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却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因此,真正做好幼小衔接,绝不能等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才开始,我们需要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准备。
  本书与我的前两本书相比,整体写作风格比较接近,并未采用传统的章节式写法,而是把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巧妙地融入到一些真实的案例和故事中,通过亲切、平和的方式娓娓道来。但本书也稍微有些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性更强。本书的所有内容都聚焦于幼小衔接这根主线,囊括了我认为幼小衔接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相关话题。
  2.系统性更佳。虽然全书章节较多,但在篇章布局和内容编排上,具有比较强的逻辑连贯性和时间连续性,建议读者按照先后顺序阅读。
  3.条理更清晰。每一部分,都根据内容进行划分,开篇基本上都有引言,主要内容以不同的要点罗列,便于读者条分缕析地阅读。
  4.理论更深入。大多数话题都涉及儿童发展方面的理论,很多地方我都参考心理学研究成果,对相关理论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这样写主要是希望读者能更透彻理解很多案例和方法背后的理念,便于读者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付小平
  2014年1月8日于上海
精彩书摘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儿园教育是“教养并重”,小学教育则是“以教为主”;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以游戏为主,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
  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单纯把这个过程看成择校、上培训班,而要从多方面着手准备,最终帮助孩子顺利跨过这道坎。
  教养贴士:
  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过程。我们不能单纯把这个过程看成择校、上培训班,而要从多方面着手准备,最终帮助孩子顺利跨过这道坎。
  对孩子来说,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近年来,家长对幼小衔接越来越重视,生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小学进度,恨不得把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全都教给孩子。为了帮孩子尽快适应这一过渡,各种“幼小衔接班”更是应运而生。
  “衔接班,上还是不上?”长期困扰着很多幼儿园孩子的家长,我也同样有过短暂的纠结和困惑。为了不让孩子落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都忍不住给孩子报了“幼小衔接班”“暑假冲刺班”“奥数班”等,听说有的孩子一个暑假要上七个培训班。而且,培训费用本身也是一笔不菲的数字,给家长增加了很大负担。
  究竟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还真没有标准答案,这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用心程度以及孩子本身的特点等多种因素。但有一点是非常肯定的,那就是绝不能把幼小衔接狭义地理解成上几个“幼小衔接班”。
  究竟什么是幼小衔接?幼小衔接阶段孩子通常会出现哪些不适?小学新生入学究竟该做哪些准备?家长又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也许比上“幼小衔接班”更重要。而这些问题,才是我们需要重视和关注的方面。
  “幼升小”,为何引发家长恐慌
  “幼升小”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新名词,指的是幼儿园或学龄前儿童升入小学的这个过程。近年来,随着“小升初”升学方式的多元化,学籍制度管理的加强,“幼升小”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许多家长眼中,“幼升小”俨然也成为孩子今后进入好中学、好大学的跳板,甚至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于是,家长们各显神通,找“条子”、花“票子”、托“关系”、买“房子”的情景剧年年上演,而且愈演愈烈。
  “幼升小”引得家长如此恐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小升初”“初升高”时选择学校有客观标准衡量——分数,成绩好的中学一目了然,选择时比较具体明确。而“幼升小”则不同,家长看不到“幼升小”统考、看不到分数,对小学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自己所了解的信息基础上。这样,选择小学时选取数量越多,选择权越大,也就越迷茫,焦虑和恐慌就越盛。
  最关键的是,“幼升小”选择时,很多家长、学生是紧紧瞄准中考和高考的。因此,“幼升小”家长既要看小学,还要看未来可能进入的初中、高中学校,这就使得“幼升小”成为孩子未来人生的支点,承载了太多不可预知的东西。于是,“幼升小”的择校、面试等竞争就日益白热化了。
  幼小衔接,家长究竟该如何入手
  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过程。我们不能单纯把这个过程看成择校、上培训班,而要从多方面着手准备。除了相应的入学知识的准备,我认为家长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能力以及孩子的性格和品行等方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家长要和孩子一起,从身心两方面提前做好相应的入学准备,这对家长和孩子都很重要。
  2.家长要根据学校和自己的情况,解决上学后的接送问题,尽量保证孩子上学时间不会太长,放学有可靠的人接。
  3.从小班开始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要让孩子能自己应对一些问题,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例如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自己背书包、整理自己的物品等。
  4.除了锻炼自理能力,从小班开始就要关注孩子性格的发展,要让孩子尽可能积极乐观、愿意分享和合作、敢于承担责任,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幽默感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