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里的国学pdf下载

汉字里的国学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汉字里的国学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图文并茂,呈现汉字的变形记。
  理趣兼备,引经典解读汉字的文化奥义,讲故事再现课堂的生动有趣。
  知行合一,将道理置于现实情境中,用先贤智慧指导今人生活。
  视频音频,还原课堂,拓展知识,辅助理解。


特别说明:购买此电子书,暂无音频文件,敬请谅解。

内容简介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承载着古人造字时的时代特点和人文气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典型的“活化石”。每一个汉字都渗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汉字里的国学》选取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汉字,按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逻辑线索,通过解读汉字的本源、流变,将与这个汉字有关的国学知识融会贯通其中,挖掘汉字背后传递出的人文精神,用以指导人们的生活。 本书缘起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同名国学课程,作者同时建立“汉字里的国学”微信群,每周讲解一个汉字,深受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喜爱,有家长评价“刘老师讲课善用实例,生动形象,语言干脆利落,见解独到犀利,通过一个又一个貌似简单的汉字,配以若干古今中外的小故事,为我们图文并茂地讲述深藏于汉字背后的传统文化之精髓”。
作者简介
  刘叶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国学课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基础教育22年,担任了20年班主任工作,从2006年开始潜心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近年授课将书法与国学知识相结合,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  段庆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书法课教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著有《隶书入门——曹全碑》。 两位作者均为教育部主管语文报刊协会规范汉字书写委员会会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员。合著《硬笔楷书入门——双线图形写字法》。
目录
小小汉字大智慧
写在前面的话
天人合一
木——像树一样成长
山——虽久却不远的呼唤
水——自然的圣者
茶——“品”一片树叶
生死——逃不掉的对话
一二三四五——汉字“数”中的玄机
六七八九十——果然神妙
一才之能
人——一才之能
从——两个人的故事
文化——世间最美的花纹
眉——洞察情绪的机关
耳——圣人的心灵
自——自在地呼吸
目——内外兼“修”
口——通往天堂和地狱的门
心——幸福的秘诀
手——劳动创造人本身
止——停下来的智慧
足——在路上
武——放下
元首——起心动念的源头
知行合一
经——不变的“命脉”
典——捧出敬畏的心
学习——知行合一的喜悦
创新——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安静——内与外的和
箸——餐具里的文明
教育——从蒙昧走向文明
福祸——永远与你随行的“果”
廉腐——一样的外表,不一样的内心
贪嗔痴与戒定慧——幸福路上的选择
自暴自弃——被忽略的一层含义
竞争——战争的源头
修身
仁——不只是两个人的事
义——自我气质的塑造
礼——得体地进退
智——真正的“聪明”
信——成事的前提
羊——美的真谛
善——积福的宝贝
爱——有心的印记
耻——另一种勇气
亲——心与心相见
孝——德之本也
和——心声相应
节——不一样的过度
勇敢——无畏地担当
齐家治国平天下
鼎——最高的承诺
齐家——用心守护的地方
贝——有“道”的孔方先生
后记
媒体评论
  《汉字里的国学》唤醒我作为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温情。刘老师引经据典,让汉字变得十分亲切,在这个课程里,它传递给我的不仅是古人的德行与智慧,更是那份对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目前就读于加拿大多伦多某学校的“汉字里的国学”课程学生赵若妤
  《汉字里的国学》集汉字、书法、历史、美学、美德、国学经典为一体,每一个章节中都巧妙融入了汉字释义、汉字演变、书法欣赏、美德故事和丰富直观的图片,在引经据典中让读者在汉字的大宝库中汲取营养,领略汉字无穷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智慧,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仅小孩子喜欢,连成人读起来也爱不释手。
  ——中关村一小教师张慧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已经“小升初”学生的家长,这两年来聆听人大附小刘老师在微信群中每周一期的“汉字里的国学”课程,获益匪浅。刘老师深入浅出地从一个个汉字的由来、从字形到字意,从一个个历史典故中,将做人的道理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授给孩子与家长。希望刘老师这本倾注了无数时间与汗水的书籍的出版,能够为更多热爱国学、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们,带来别样的知识与智慧!——2016届毕业生家长马利琴
  把复杂化为简单需要智慧,刘老师用她多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智慧,写出了这本书。向她致敬!
  ——知名演员金玉婷
  从第一天在课堂上开始认字,我们就离不开这些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的方块字,然而我们究竟对它了解多少?这些几千年来从未中断过的古老文字和我们这些黄皮肤黑眼睛究竟有着多么紧密的关系?我们能否从这些象征着文明延续的符号中去发现我们是谁、来自哪里、将要走向何方?这些原本只是少数人思考的问题现在真是到了需要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的时候了,尤其是我们的少年。
  ——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导演李伟
前言
  小小汉字大智慧
  刘叶翎
  人,都向往和追求着幸福。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问他们:“你幸福吗?”相信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要琢磨一下。其实幸福没有标准。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太一样。
  幸福是主观的。
  你能非常肯定地说,一个有钱有权有势,身居高位,衣食无忧的人就是幸福的吗?
  同理,你能非常肯定地说,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就不幸福吗?
  不能,因为,幸福是自己的事。
  有的人幸福感比较低,原因各种各样,但有个原因占了主导,就是他把“需要”和“欲望”混为一谈。从物质需要的角度来说,够了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还要更多更多,那就是欲望了。现在看来,我们基本在欲望的这条线上挣扎着,以为那是必须要有的,结果把生活过得有些劳累,有些繁忙,甚至忽视了真正的需要,在满足欲望中迷失自己。但对于人来说,真正的需要,是人要有一个正确观念的指引,因为那是人生幸福的根源。
  其实幸福很简单,就两个字概括——和谐。
  首先一定要做到自我的身心和谐。身体健康,说明内脏和四肢是和谐的。心理健康,就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在社交、工作、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家庭成员如果人人自我和谐,家庭定会是和谐的。如果每个家庭都和谐,社会必定和谐。这是真幸福。《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怎么才能和谐?我们不妨做个选择题,人们追求幸福,是努力更重要,还是选择更重要?当然是选择更重要,选择正确后再去努力,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选择错误的话,越努力越糟糕。
  习近平主席曾经说:“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这句话是很有深意的。一个国家要走对路,一个家庭要走对路,一个人要走对路,不管多远,慢慢走,每走一步都扎扎实实,这叫明白人的路。
  那我们怎么才能选择正确,走正确的人生路呢?这就要靠智慧了。智慧不是智商,智慧不等同于聪明。
  有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叫《阿甘正传》。主人公阿甘智商很低,被人称作傻子,但他做任何事情都专注认真,屡屡获得成功。影片中阿甘与母亲的一次对话,令人印象深刻。阿甘问自己的母亲:“妈妈,怎么总是有人说我是个傻瓜?”妈妈的回答非常智慧:“孩子,做傻事的才是傻瓜。”
  现在的社会,乱象频生,有不少聪明的人不停地做着傻事,追求本来就追不到的东西,伤害自己不说,有的甚至伤害他人。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智慧的思考,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启发正确的判断,从而让人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也是好的。
  我们能从哪里得到智慧?当然是去找有智慧的人,可这样的人如果身边没有怎么办?那就追寻祖先的足迹,寻找智者留下的经典,那定是我们人生的宝典。因为翻开它,里面记录着久经考验、令人受益无穷的道理。
  这些传承了上千年、蕴含着深刻哲理的经典,不是用来放在书架上让我们欣赏的,而是要去学习并实践的,因为不实践就真的不知道它的好,不实践,只对它进行这样那样的学术研究,经典存在的意义就被大大削弱,成了空中楼阁。
  回到我们一开始的那个话题,人要有一个正确观念的指引,因为它是人生幸福的根源。幸福的生活其实是用智慧创造出来的。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智慧的宝典,如果仅仅放在那里供人欣赏岂不是太可惜了?
  可翻开经典,又会遇到一个难题,文言文令很多人望而却步。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认识汉字。有的人会质疑,怎么能说我们不认识汉字呢?哦,真的,我们看似熟悉的汉字,其实义理无穷。
  中国文化长存至今,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学术界公认的,那就是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一直都靠汉字来承载,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认识汉字是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一个小小的汉字,背后所隐藏的故事,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更是打开经典的钥匙。让我们人人亲近汉字,通过它的指引,来探索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和奥秘吧!
精彩书摘
  板书依伴阅读
  每当浸润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时,人们会产生与之完全融为一体而忘我的感觉。其实,本来就是如此。
  《周易》中,“乾”“坤”两卦的《象》分别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即自然)的运行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相应地,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可见我们祖先对自然充满敬仰之情,能从自然中得到启示。人要有能体会“天人合一”这深刻义理的悟性。
  自然中,树木是最常见的,我们就以“木”为例说一说。甲骨文中的“木”如上图所示。我们能从中看出树的样子,上半部分表示枝丫伸展,而下半部分,画了同样的图形,表示的却是树根。可见“木”在甲骨文中被表现得非常完整。正可谓“树无根不长”。
  以下是“木”的字形演变过程。
  祖先不单单告诉我们什么是“木”,而且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木的各个关键部位的名称。从下基到根的部分,是“本”(见右图和本页底部三幅图),而树的顶端叫“末”(见下页图)。我们会发现,本和末这两个字的字根都是“木”,所以也就知道什么叫“根本”和“末梢”了。
  与此同时,我们还会想到另外一个字,就是“未”,它为什么跟“末”的意思不相同呢?我们先来看看左图“未”篆书的写法。
  “未”特指植物的果实成熟后具有滋味的状态。所以“滋味”的“味”古时同“未”。它的造字表达的意思是树叶重叠在一起的样子。枝叶很茂盛,那一定是夏天了。所以农历的六月,也叫“未月”。
  看到本末二字,不禁想到《大学》里的那段话: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