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pdf下载

道医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道医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道医》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道医的起源及其与传统中医的关系,道医的发展简史,道医对人体及医药的认识,道医诊法与医技以及作者的学习心得和临证医案,包括一些极为珍贵的家传和师授的医术。
作者简介
  胡逸玄(无为居士),道家传人,丹门道医。澳门中华传统医学研究会——会长,隐修斋居主人,道医堂创始人。代表著作《道医——师传道医秘籍》、《蠢子医》校编注文、《道德经》编按等。
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道医与中国古老文化及传统中医的关系
第一节 道医的起源
第二节 巫—道—易—医
第三节 道家文化与医的关系
第四节 儒家文化与医的关系
第五节 中国当今三大医学体系
第二章 道医的发展史
第一节 上古医学
第二节 三皇五帝时期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
第五节 秦汉时期
第六节 魏晋隋唐时期
第七节 后世医学
第三章 道医对人体及医药的认识
第一节 道医的生理病理解说
第二节 道医对病因的认识
第三节 道医对方药的认识
第四节 药禁
第四章 道医诊法与医技
第一节 道医诊法
第二节 道医技法
第三节 道医丹药
第四节 师传用药法则
第五章 学习心得及临证医案
第一节 阅读古籍与临床运用心得
第二节 医案精选
附录
后记
前言
  前言
  医者以救死扶伤为职,以济民利生为务。古有三皇之法,扁鹊医技,世代传承,治病救命,抗御瘟疫,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曾说:“习医,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今鄙人乃一民间草泽,得师之传,有幸学得一些疗疾之法,用之多获佳效,每望患者病痛难解,而医者却束手无策,或治疗其效甚微之时,吾感觉医术的匮乏,而自己所得的家传师授技艺,更不能私密,应将其公开于世,让它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疾病之痛苦。
  笔者虽不能称之为中医世家,但也算是“子承父业”。我们父子两代行医,曾有一些机缘巧合的故事。家父早年行医时,结识了一位云游江湖的道医先生,他姓曾,是四川峨眉道医传人之一。此人在云游各地遇到病人时,也经常为人诊治痼疾,因此,家父与他有过多次交流,而且十分佩服他的医术。在父亲的多次恳求下,他终于同意收家父为“关门弟子”。如此,家父得到不少道医真传,医术大有长进。
  该师爷常来我家,见我生性沉静,认为适合学医,是可造之才,嘱家父要好好培养,这样,我也就“入道”学医了。后来,我考入医学院校,经过系统全面的医学理论学习和多年的医疗实践。现在看来,当年师爷传授给家父的气道要诀与功法,主要内容其实就是道家法术秘典的“气道门”类技法。正是:
  一气寒暑道非常,六气循环妙理藏。
  不是九天活太极,而今焉有道医郎。
  经过多年来的学习和实践,在对道医的认识上,笔者的观点和理解如下:
  何为道?一者,一阴一阳也;二者,规律也;三者,平衡、和谐也。道医就是运用阴阳学说和气化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和科学养生的一门学科。道医源自古代,流传于民间,由于缺乏理论研究和详细的文字阐述,人们对其治病机制难以说清,对其神奇的疗效,更是难以理解。因此,有人甚至认为道医是“巫术”或“迷信”。笔者通过父子两代蒙师传授道医之技,亲身体验并通过临床实践得以证实,因而心悦诚服。虽然有很多地方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自我认为它绝非“巫术、迷信”。有人曾说:“暂时不可解释的东西,并非不正确、不科学。”因此,作为一名道医继承者,笔者觉得有必要用事实加以说明,以文字加以阐释,纠正一些不当看法,尽管还不能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想试揭谜团,究其渊源,抛砖引玉,以飨读者。望通敏者自阐之,有志者自发之。
  胡逸玄
  己丑年十二月于隐修斋居
精彩书摘
  奇哉道医,普救苍生;妙哉道医,博大精深。道医源于古代,用于民间,其精深奥妙之处,未涉足道家文化者大多难以理解。道医渊源久远,非一朝一代所成就!一种医术能在民间传承几千年,说明它确有治病功效,绝非无稽之谈的骗术。要正确地认识或较深入研究道医,就必须了解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第一节 道医的起源
  中医学是世界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医学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和不可磨灭的贡献。上古时期,伏羲得河图,画八卦以释天下;黄帝得洛书,作百科以制天下;神农尝百草,作本经以安天下。不懂脏腑经络,出口动手便错;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中医博大精深,无所不包,其中,道医对人类的贡献不菲。古代名医孙思邈、张介宾等都认为:不知易不可言知医,而“易”则是道的一个蜕演。
  道医之道,其义有三:一者,修身也;二者,修心也;三者,修行也。此三者,足以救羸劣以获安,拯黎元于仁寿;此三者,多有回春之妙,速愈之效。因此,我们要大力发掘,加以提高,才是对中华医学的传承和发扬;若是刻舟求剑、故步自封,必将导致落后。我们务必要在批判中继承,在借鉴中创新,贯彻“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术精神,学有所长、学有所进、学有所成。
  任何科学和文化都有其历史发展过程,学医离不开文化,离不开历史。英国著名教育家培根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可见,历史是文化的根脉。参天大树平地起,千里长河源水生。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岂能长久?只有明其根源,才能知源达本。探求根源,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做学问的关键。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位种植莲藕的能手,当你问他一个莲蓬有多少个孔,他竟然不知道;一位瞎子回家,却绝不会走错路。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一位是学术不专,一位是心中有数。
  道医学是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衍生出来的,其鼻祖是伏羲氏。伏羲氏在继承了燧人氏的发明创造(以“气”为观测角度的宇宙生态模式),结合自己超人的智慧,创造了易法和道原,由此进入了“道”治时期。巫文化是道文化的根源,道医学是“巫医学”的发展。纵观“毉”之字形,意思是医治病人要有几套方法,既要懂得医术,又要懂得巫术,达到神药两医。医,即是救死扶伤,医治病人的方法;几,人也;又,多种方法也;巫,精神疗法也。也就是说,医学本身是来源于巫术的,它也是建立在阴阳学说基础上的。也许有些人会说,中医的阴阳学说本身就不科学,那么请问西医有没有阴阳学说?答案是:有!西医也有阴性反应、阳性反应的概念。诚如赵辉贤教授所说:“为什么把阴电阳电、阴离子阳离子、阴性反应阳性反应视为科学,而言阴虚阳虚、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就是不科学呢?”还有一点就是:用科学解释不通的不一定就不科学。
  第二节 巫—道—易—医
  中医学来源于“巫”,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其传承与演变,就能看到从“巫—道—易—医”这一过程的衍化。
  巫原作“从挺木方牙蜕演为璇玑,即是从巫衍化为道。所以从燧人氏开始,到伏羲氏为止,其间大约经历了七千多年。这七千多年里,全部是巫祝时期,这一时期的所有先民,其治病疗法,是祝由科(即向天祷告,祝其病愈)。其诀在于:“抟一精神”。在现代来讲属精神疗法一类。
  伏羲氏因为得到了燧人氏的真传,把天地画之以符号:“⌒”为天,“——”为地。从此,人们开始运用自己发明创造的符号来标示天地万物运行的状态,并加以记录、整理(直到黄帝时期,才使仓颉创造了文字)。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