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斯大林pdf下载

毛泽东与斯大林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毛泽东与斯大林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1-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毛泽东与斯大林》一书,以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关系为主线,以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为主题,叙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部书通过毛泽东和斯大林之间的共识与分岐,一致与矛盾,革命友谊与原则斗争,交织着中国革命的前进与后退,胜利与挫折,叙述了毛泽东如何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百折不挠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高压之下,坚持反对反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把苏联经验模式化的错误思潮,带领党和革命人民,战胜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前进道路。
目录
推荐序
修订版自序
1.两伟人亲切会面,留下了层层悬念
2.毛泽东苦探索发现真理,斯大林怀疑毛“主义不真”
3.斯大林祝贺毛泽东,虽尊重但称毛“先生”
4.斯大林怀疑毛泽东的立场,湖南的工运史廓清疑云
5.莫洛托夫奉命探察底细,毛泽东谈历史借史论今
6.斯大林庆祝七十大寿,毛泽东赞“导师和朋友”
7.斯大林听谗言态度改变,毛泽东顶逆风破浪向前
8.斯大林拜会毛泽东,基本观点一比自明
9.斯大林知错能改,毛泽东内外有别
10.毛泽东坚持搞“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斯大林终于同意请周恩来赴苏会谈
11.斯大林再次拜会毛泽东,当场同意改称同志勿称“先生”
12.“三阶段论”处处碰壁,“红色政权”蓬勃发展
13.斯大林笑谈蒋介石,毛泽东怒斥陈伯达
14.“钦差大臣”篡权妄为,革命领袖屡遭诬陷
15.中苏谈判同盟条约,毛泽东忆逼蒋抗日
16.日本帝国主义猖狂进攻,毛泽东、斯大林对策不同
17.艾奇逊造谣言挑拨离间,毛泽东当面拒请斯大林
18.新的“友好同盟”条约,显出斯大林在知错改错
19.毛泽东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高度评估斯大林历史作用
20.毛泽东领导延安整风,斯大林忍痛甩掉王明
21.斯大林重视中国经验,建议出版毛泽东著作
22.毛泽东迎险而上连连胜蒋,斯大林不同意打解放战争
23.毛泽东巧运筹决胜东北,斯大林因失算调整决策
24.毛泽东坚持人民解放战争,斯大林派米高扬秘密访华
25.刘少奇受委托赴苏谈判,斯大林主动做自我批评
26.毛泽东反侵略抗美援朝,斯大林赞英杰释疑省身
27.毛泽东送儿上前线,斯大林赠枪想儿男
28.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顶住了大国沙文主义
29.赫鲁晓夫反斯大林,毛泽东坚持“三七开”
30.毛泽东总结斯大林的经验教训,研究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
报刊摘录
1.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吗?
2.李德其人与长征
3.新中国的由来与诞辰
4.毛泽东给斯大林发了一份电报,提醒他预防希特勒突然袭击
5.斯大林未重视延安来电吃了大亏,吃亏后给延安发电报感谢毛泽东
6.斯大林要中共调兵牵制日军,毛泽东两项举措均创奇迹
7.斯大林说:“一份延安来电,胜似十万精兵!”
8.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感谢中国的巨大援助
9.延安精神海外之花——毛泽东与斯大林交往纪实
10.游俄罗斯日记——寻找斯大林的足迹
11.毛泽东思想和斯大林
12.毛泽东、斯大林和中共七大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答法国《世界报》问
附录1.《人民日报》发表署名评论:时代精神的寻找——谈近年来领袖传记文学创作
附录2.《中共党史通讯》发表专家评介:新书《毛泽东与斯大林》评介
附录3.《光明日报》载文:怪才刘杰诚,咬定青山不放松
附录4.《金秋》杂志载文:理想之歌
带病写作成巨著
创作电视连续剧
电影创作苦攀登
附录5.《陕西日报》载文: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悼念师哲导师
附录6.《华圣文化》载文:我和祖国甘苦与共六十年
一、开国大典在农村
二、十届国庆办展览馆
三、大风浪里炼红心
四、改革开放创新路
五、主编《革命英烈》 加强民族脊梁
六、《毛泽东与斯大林》出版
七、《刘志丹和谢子长》上央视
八、帮张宝兰巧遇克林顿总统
九、《龙腾黄陵》提交人大
十、理想是人心中的灯塔
后记
前言
  后记
    毛泽东和斯大林,是举世瞩目的两位伟大人物,是中国和苏联一代革命人民的领袖。他们的思想、理论、事业、工作、生活、作风,牵连的方面很多,范围很广。要塑造他们的形象,写出他们的业绩,阐述他们的思想、理论、精神,很不容易,需要长期地调查,反复地研究,不断地探讨,逐步地深入。这本书,虽经过了数十年的努力,也只是一个开端,一种尝试,一种探讨。1948 年至1963年的15 年间,作者在陕北工作时,就开始收集、整理有关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史料、故事,先后走访了毛泽东生活工作过的延安、保安。瓦窑堡、直罗镇、洛川、小河、南泥湾等数十处地方,访问过数百名接触过毛泽东的干部、群众和警卫人员。后来又以专搞文艺创作和主编《革命英烈》刊物之便,先后走访了湖南、北京、广州、武汉等地,搜集有关史料,阅读毛泽东、斯大林的著作及各种有关材料、书籍、业余进行编写,数易其稿,才成此书。
    本书以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关系为线索,以中国革命为主题,以毛泽东和斯大林为主要人物,运用真实的史料,朴实的笔法,描写、叙述了毛泽东的成长道路、革命实践、理论创造、思想作风、性格特点,描写了毛泽东和斯大林之间的革命友谊、意见差异、矛盾冲突、相互评价等等;因而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描写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通俗读物。
    内容决定形式。本书的结构曾经多次探索,数易其稿,最后,根据毛泽东和斯大林的思想交流长达30 年而晤面交谈不足3 个月的特点,采取了双向集中法。书从高潮写起,从两伟人亲切会面,留下了层层悬念写起,描写两位伟人的会面由近及远,而历史的叙述则由远而近;双向集中,融会贯通,成为一体,相互比较,远近比较,便于鉴别。这样,把人物的言行、历史的叙述和哲学的思考结合起来,把文、史、哲融为一体。既避免了编年史式的历史叙述平铺直叙、缺乏跌宕起伏的艺术魅力,缺乏对比研究的哲学思考;又防止了单纯地写人物会面、记叙礼仪,议论过多,缺乏人物行为、故事情节、思想深度的毛病,力争达到写史、明理、资治、育人的目的。当然,这只是作者的意图和初步的尝试,缺点必然不少。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历史见证人和专家、教授的指导帮助。我们党内少有的“苏联通”,毛泽东和斯大林交往的历史见证人师哲同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同志,中央文献出版社总编辑何静修同志,全国革命烈士传编委会主编温济泽同志,国防大学历史学教授马玉卿同志,原《光明日报》副总编马沛文同志,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党佩中同志,解放军总参谋部离休干部杨进诚同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赵广同志,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叶佐英同志,总编室主任王杰同志,原中共陕西省委党史委主任孙平同志,副主任薛文华、孙启蒙同志,西北大学教授李振民同志,西北政治学院副教授赵建学同志,都对本书的写作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年逾八旬的师哲同志不仅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史料,而且为本书的写作作了多次热情而具体的指导。师老虽然高寿,但鹤发童颜,满面红光,思路清晰,谈吐自如,记忆力很强。几十年前的事,他谈起来有条有理,头头是道。他于1926 年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旅俄支部,1938 年调到共产国际任中共代表团团长任弼时的秘书。1939 年周恩来在苏联期间,师哲又奉命协助周恩来工作。1940 年他和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一起回到延安,认识了毛泽东,先任毛泽东的俄文翻译,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局长等职。毛泽东和斯大林之间的电文都经他翻译。1949 年春,斯大林派米高扬秘密访华会见毛泽东,师哲任翻译。1949 年7 月,毛泽东委托刘少奇率团访苏会见斯大林,师哲又任翻译。1949 年冬至次年春,毛泽东、周恩来访苏会见斯大林,师哲仍任翻译。所以,师哲是毛泽东和斯大林交往的历史见证人,是我们党内少有的“苏联通”。师哲同志不辞辛劳,曾两次审阅书稿,并写了《序言》,在此表示深切的谢意。在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纪念馆的有关资料,参阅了周恩来、师哲、伍修权、胡绳、洪学智、马玉卿、逄先知、高菊村、胡华、陈峰、唐振南、田余粮、高光厚、曹军、权延赤、李银桥、宋平、解力夫、赵振军、温瑞茂、南新宙、解红和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R·特里尔、斯图尔特·施拉姆、日本友人不破哲三等的有关著作;同时,还尽量吸收了近年来发表的有关论文和专著中的新资料和新成果,特此说明。并向以上诸位作者、老师表示深切的谢意。由于题材重大,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希批评指正。
    刘杰诚
    一九九二年九月一日
精彩书摘
  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古老大国,人杰地灵,英雄辈出。
  黄河、长江,滚滚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夏禹、孔丘、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成吉思汗、康熙大帝……一个个都成了历史的过客。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20世纪的中国大地,又造就了一位超夏禹、孔丘,越秦皇、汉武,胜唐宗、宋祖的伟大人物。
  他,一个农民的儿子,从湖南那穷乡僻壤里走出来,读无字的书,学马列主义,探改造社会的“本源”,究宇宙万物之真理,领导工人斗争,发动农民运动,创建革命军队,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历尽千难万险,打出了一片红彤彤的江山。
  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批判了孔孟之道的封建糟粕,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的吃人本质,摈弃了苏联的教条模式,实事求是,锐意革新,将农村作为革命的基点,把农民作为夺取政权的主力,使那些所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惊讶不已。
  他,伟大的军事战略家,身经百战,深通战略,善于从宏观上把握战争全局,从不干涉下属的战术部署。他善于集中兵力,出奇制胜,用“小米加步枪”一个又一个地战胜那强大的敌人,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个奇迹。
  他,不仅是哲学家,理论家,而且是诗人和艺术家。他深入浅出,好大众化,能把宇宙万物变化的奥秘讲得风趣而明白,勇于实践。他的诗词想象丰富,气魄宏伟,意味无穷;他的书法汪洋恣肆,任意挥洒,妙趣横生。他的艺术造诣和语言艺术使他的领导思想、军事思想、文艺理论都熠熠生辉,魅力无穷。
  他,是圣人,也是凡人,他绝对不是神。他遭过挫折,犯过错误,受过处分,有过苦恼,但现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当他走到位于古都北京城中央的天安门城楼上时,聚集在这儿的百万群众翘首仰望,凝神注视,都想看一看这位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人——毛泽东。
  毛泽东神采奕奕,热情地摘下帽子向欢呼的人群招手。他,身材魁梧,面容慈祥,宽阔的前额,长长的黑发,使他那一双明亮的眼睛显得分外明亮。丰满的鼻子,厚厚的嘴唇,圆圆的下巴上有一颗显眼的黑症。正如一位缅甸人说的,“他没有周恩来的清秀,但是显得慈祥宽厚”。今天,为了开国大典,他没有穿他那宽松的裤子和朴实的上衣,而穿了一身笔挺的中山装,显得十分精神。他的胸前佩戴着一条鲜红的绸带,上面印着八个黄色大字: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时整,毛泽东看了看手腕上的手表,低声对身边的周恩来打了个招呼,然后手持讲话稿,对着中央话筒,用他那乡音浓厚的湖南话,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