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百年pdf下载

我的一百年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我的一百年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部分
家在饶阳
我名叫严瑞仙
算出来的“硬命”
自己“解放”的大脚
我要读书
大哥回来了
走进学堂
饶阳县党组织遭破坏
成了“组织的人”
学着传播新思想
我发展的第一个党员
学会唱《国际歌》
勇敢面对革命低潮的党团员们
带到洛阳的革命火种
第二部分
注定会输的官司
母亲的惨死
为母亲报仇
大哥被扣压失掉组织关系
委屈的婚事
踏上赴南京请愿的路
“自愿”退学
我要自立
二姐从军的经历
党组织派人来了
恢复饶阳县党组织
第三部分
饶阳县城燃起抗日烽火
带领武装工作团到青县开辟抗日工作
奔赴武强接受新任务
彻底的解脱
坚壁清野准备反“扫荡”
陷于水深火热中的武强大地
带领乡亲们冲出重围
一生中“最长的一天”
坚守在武强抗日阵地上
县大队路南整顿遭遇敌情
小营村大盐疙瘩上的身影
第四部分
打开工作局面的小营会议
拿下堤南村据点
锄奸斗争威慑敌胆
捣毁小范岗楼
英勇牺牲的战友们
遭遇伪军包围
与日军对峙
敌工工作让敌人焦头烂额
神出鬼没的地道战
失去儿子的悲痛
我的“老陈同志”
共产党的官不能“报私仇”
第五部分
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站在开国大典的观礼台上
进城
“还账”造成的艰苦生活
在河北省法院短暂的经历
在解放妇女中感受妇女的解放
在中央高级党校读书的日子里
省政府家属院里的人们
公私合营的鞭炮响起来了
为规划和建设新保定而日夜操劳的老陈同志
第一次随陈子瑞同志调动工作
参与西郊八大厂的建设
第六部分
北戴河会议确定的工业指标
在大炼钢铁的日子里
既当娘又当爹的滋味
机关里的食堂
没人管的“野孩子”
毛主席来了
少奇同志视察保定地区
丰产没丰收让老百姓吃到苦头
周总理来到社员家中
难忘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工作
在三年困难时期与困难的抗争
带着孩子们度过困难时期
家里的“大生产”
抗洪斗争中地委的同志们
康濯一家与孩子们的启蒙
孩子们眼中和蔼可亲的李伯伯
我所了解的“四清”大会战
为国政筹办婚事受到的责备
第七部分
投入“革命洪流”中的孩子们
老陈到群众里面去了
盼着“矫枉过正”的日子
孩子要造我的反了
陪着爸爸挨斗的“保爹派”
“黑帮丫头”想当兵
帮助老陈做出的选择
我和孩子们的大学梦
戴手表的经历
在老陈病床边陪伴的八年
申请离休告别工作岗位
登上天安门出席国庆大典
“组织”在我心中的分量
附录
后记
前言
  后记
  2013年夏季,河北省政协老干部处处长孙敏同志告诉我们,严镜波副主席的女儿陈银芝手中有一部严主席的回忆手稿,原本是想留给儿女们看的,现老人家已经精神恍惚、难以口语,这些史料应是很珍贵的,陈银芝女士也有意将一副本交政协文史委保管。
  严副主席于上世纪80年代在省政协任职,30年后的今天,我们文史资料委员会上下十几人,除了一位以专家身份延退的老同志外,都没有与她共过事,多数人连面也没见过。但我们知道严主席是在世的为数不多的从战争年找走过来的革命前辈。于是,我们派员与陈女士接洽,读到了原名《走过一个世纪的回忆》手稿的前半部分,立刻被其内容、文笔及其力透纸背的精神情操所深深吸引,深深打动。我们决定让这部书稿吸引、打动更多的人,并取了一个较有些亲和力的书名《我的一百年》。同时提出了整理、充实、修改的具体意见。2014年1月,得知老人家去世消息,正在开政协全会的我们心情沉重,为未能在老人有生之年完成手稿的编辑出版而遗憾。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部革命回忆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作者在抗战时期的经历,特别是在最艰难困苦的“五一”反“扫荡”时期与敌人进行殊死斗争的亲身经历。编辑出版这部书,应该是对那段不能忘怀的历史的一种很好纪念形式。我们的这一想法,得到省政协付志方主席、主管文史工作的曹素华副主席等领导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委员会郭翠朵主任和延退专家石玉新编审主抓这项工作,并请这部书稿的执笔者陈银芝女士数次增删、几回修改,尽量使其臻于完美,不留缺憾,终于得以付梓面世。
  感谢河北人民出版社马千海社长、文史编辑室解京宁主任的支持和帮助。本书封面设计李姗,审校李彦敏、赵晓帆、张帅、肖洁同志,还有委员会韩咏梅、郭少敏、乌立志等同志,均给予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尽管我们力争让本书“不留缺憾”也难免有所缺憾,希望读者对其中不妥之处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6月
精彩书摘
  1914年9月9日,我出生在河北省饶阳县西段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那时河北省还叫直隶。
  西段村坐落在滹沱河畔。顺着河滩往西南望去,村庄被无边的黄沙和盐碱地包围着,村子周围的田地一片枯黄。虽说村子离滹沱河不到10里地,可从上游冲来的泥沙淤积在河底,越来越高的河床挡住了流经此地的河水。春天干旱,河水裹着泥沙和碱沫儿缓缓流淌。被河沙和淤泥覆盖的土地上,庄稼还不过半人高,就被刮来的河沙埋过半截。麦苗难耐热沙土的炙烤,几成枯叶。雨季到来,上涨的河水漫过河堤,大片尚未长熟的庄稼泡在水里,颗粒无收。越来越多的庄稼人背离几乎绝收的贫瘠土地,外出谋生了。一条条窄小的土路,从村里伸向田间、河滩、公路,把西段村和周边的村落连在一起。我父亲就夹杂在这外出的人流中,沿着村边的土路走向了外面世界。
  这是个只有300余户人家的小村。除三户富人外,村里大部分是穷人。姓赵、姓严、姓焦的人家较多。老辈儿人传说,严姓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那里迁徙而来。多年的繁衍,严姓的族人也有了几十户。土坯房挨着土坯房,场院连着场院、亲戚套着亲戚,反倒把洪洞县的故事生疏了,西段村成了严姓人落叶归根的地方。
  我家住在村西头,我的祖辈、父辈都生长在这里。爷爷种着十几亩贫瘠的沙地,留给四个儿子每家不足四亩沙地。父亲这辈儿兄弟四个,没姐妹。父亲严润亭排行老大。他接过了爷爷贩卖裹腿带子的行当,带着三叔从大尹村买回织好的裹腿带子,让闺女们编上穗儿,拿到洛阳去卖。尽管比在县城卖挣的钱多了一些,也只是勉强维持生计。几年下来,省吃俭用倒置下了15亩小地(约为标准一亩的三分之二)。比爷爷的家业大了许多。6亩盐碱地不长粮食,只能种了榆树。余下的地收成也不好,打下的粮食勉强支撑着全家人几个月的口粮。二叔不识字,种着祖上传下的贫瘠土地,家境贫寒。
  爷爷原来的老房子有两个院落。分家时分给父亲一个院,爷爷、奶奶和最小的四叔住在另一所老院子里,又在自家场院里盖了两间东屋,分成了两个院,分别给二叔、三叔家住。四叔24岁时就得霍乱拉肚子死了,爷爷奶奶仍和四婶一起生活。
  我的父母先后生养过七个孩子,大哥严瑞生是唯一存活的男孩。接连生下大姐严瑞珍、二姐严瑞秀两个闺女,让父亲很是失望。在村里人看来,父亲有见识、明事理、有威望。可是只有一个儿子,终不能让他满足。
  1914年9月9日早晨,怀胎十月的娘又要生养了。听奶奶说,爹对即将生下的我会是个男孩寄托了很大希望。他一直蹲坐在堂屋门坎上,等着我的出生。
  爹爹脚下的硬土地上,烧成灰白色的烟灰渐渐多了起来。他一锅儿接一锅儿地抽着烟,腮帮子都嘬得有些酸疼了,屋子里还是没有我的动静。他焦躁地用烟袋锅儿使劲敲打着纳得厚实的鞋底。“连着生了两个闺女,这回该是个小子了。”爹念叨着。记得生瑞珍、瑞秀那会儿都很快,这迟迟不来的莫非是个胖小子?他心里有些喜滋滋的,不动声色地听着窗户里传出的娘一阵紧似一阵的呻吟和接生婆大声说话的声音。
  “哇!”随着我一声清脆、洪亮的啼哭声从门缝里钻了出来,“生了!生了!”奶奶欣喜地叫着,一双手掌忍不住合在一起。“谢天谢地!生了就好!”爹兴奋地搓着一双手,从地上站了起来,脸上挂满了从心底涌出的笑容。“嗨!生啥都一样。”听声音他就认定是个小子,他表面上毫不在乎地自言自语,嘴角却情不自禁地往上翘了翘,掩饰不住心里那份笑意。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