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第2版)pdf下载

教育学基础(第2版)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教育学基础(第2版)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基于“标准”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新编教材系列:教育学基础》在“课程”部分着力阐述“课程设计与开发”方面的内容,帮助师范生更好地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指导”等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本书在“教师专业素质”部分一改传统教育学的叙述套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视角,从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及具体内容进行了重新阐释。
目录
版权信息
修订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教育功能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第二节 学生
第五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论
第二节 课程设计与开发
第三节 学校课程领导
第六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的含义与任务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三节 教学原则
第四节 教学方法
第七章 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设计
第二节 教学的组织
第三节 学习评价
第八章 教师教育研究
第一节 教师教育研究概述
第二节 观察研究
第三节 调查研究
第四节 实验研究
第五节 行动研究
第六节 叙事研究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
  前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必须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而教材建设是保证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此,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组织编写了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公共课教材《教育学基础》。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该标准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该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上述文件必将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本教材编写的直接政策背景。
  基于新课改精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本教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调整教育学课程结构。课程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本教材编者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指导,对公共课教育学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组合,走出知识体系建构的误区,实现教育理论知识的整合。本教材不再涉及一些传统的章节,如不再把经典的教育学内容“教育制度”“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等列为专章或专节,而是把其渗透到“教育的历史演进”等相关内容中。另一方面,新增部分章节,如增加“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目标”“学校课程领导”“教师教育研究”等内容。
  其次,更新教育学课程具体内容。本教材在具体内容方面注意渗透、融合新课程理论及改革重点。例如,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指导,本教材在“课程”部分着力阐述“课程设计与开发”方面的内容,帮助师范生更好地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等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本教材在“教师专业素质”部分一改传统教育学的叙述套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视角,从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及具体内容进行了重新阐释。
  再次,为新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提供支撑。本教材在内容中灵活穿插“案例分析”“研究性学习”“讨论”等板块,并链接一些供学生讨论和延伸学习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片断,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和方法提供支撑,力求让参与教学的师范生在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感受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
  本教材由傅岩、吴义昌担任主编,各章的编写者如下:刘月芳(第一章),佟雪峰(第二章),吴义昌(第三章),安瑞霞(第四章),师远贤(第五章),傅岩、何勤(第六章),高田钦(第七章),赵峻岩(第八章)。初稿完成后,由傅岩、吴义昌负责统稿。
  在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许多研究者的成果,并得到了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该教材引用的有关成果的原作者、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及参与本教材编写提纲讨论并提出宝贵意见的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段作章教授和副院长代建军教授,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本教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7月
精彩书摘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们普遍熟悉的社会活动,每一个教育者和受过教育的人都会对什么是教育有切实的感受,都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教育、理解教育。有的人会说,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有的人会说,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有的人会说,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由于不同教育活动所处的特定的、具体的文化背景不同,因而教育的参与者就会对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活动具有客观性,具有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本质属性。
  一、“教育”的词源
  “教”“育”这两个字在甲骨文中都是象形文字。“教”字写作。其左上边为“爻”,是构成《易》卦的基本符号,这里代表文化经典,是教育内容;其左下边代表受教育的孩子。“教”字右边好像手举小棒或执鞭教习,意思是孩子的言行不得越轨,否则会遭到惩罚。“教”被理解为施教者通过示范和强制性的手段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经典。这正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解释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甲骨文的“育”字为。左边意为怀孕待产的妇女,右边所表现的是由母腹中生出的倒立的孩子。《说文解字》解释为:“育,养子使作善也。”“作善”就是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格熏陶、品质感化,使之怀善心、行好事、做仁人。
  孟子曾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看作人生的快乐之一。这里的“教育”,应看作“教”“育”两个词的连用。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以“教”或“学”表示教育活动,很少使用“育”字,也很少将“教”“育”二字连用。
  链接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